對於sony接手KM的相機事業,一直抱著慶幸的感覺,
如果當初沒有sony的收購,難講現在會是什麼光景,
從2000年的505super開始,
斷斷續續擁有過:
minolta自動底片機身:505、d5、d7、d9
minolta手動底片機身:x700、SRTsuper、autocord
KM數位機身:d7d、d5d
sony數位機身:a100、a350、a700、a900
提這些不是要炫耀什麼,只是想表示不是無的放矢罷了,
很多都是二手進二手出,花的並不多,
比較常用或是說陪我比較久的只有505、d7d而已,
當然現在的a900也會陪一陣子啦!
a900也算是一台好機子,不過還是有些前輩悵悵然,卻說不出為什麼,
小弟也無法具體表達,不過想從手把的設計來看一下,
也許,除了發色這種個人感受的問題之外,可以看出端倪,
過去minolta給小弟的印象是(個人感受與看法):
人性化,注重人體工學,
敢大膽採用新技術,創新能力強,
味道溫潤樸實,價錢也相對平價,
km的合併擺脫minolta在DSLR時代的近乎缺席,
sony接手a接環也徹底解決有錢買不到鏡頭的困擾,
然而sony卻不能大得舊minolta用戶的心,
除了那個說不出的味道之外,有一些小地方,無關大局卻惱人心煩,
不說廢話了,就從型號說起吧~
a9的手把叫VC-9
a900的手把叫VG-C90AM
VG-C90AM,誰記得住阿~這個比較適合當內部代號吧~
再從大小來看,VG-C90AM長大不少,小弟的手算大的了,握起來還是稍嫌吃力,
插入電池室多出一大節已經很不利攜帶了,金手指的部份直接外露,不帶蓋子出門最好別拆下來,
而且手把屬『配件』不提供保固,一個近萬元的東西被當成200塊的鏡頭蓋,
真不知道sony怎麼想的???
10年前1998年的VC-9都可以做到的設計,如果sony能更貼心一點不知道有多好。
電池盒是另一個敗筆,當初VC-9可以支援3種電池,CR-123A、2CR5跟三號電池,提供用戶最大的替換性,
KM的VC-7D也還可以換3號電池,如今sony只支援自家的NP-FM500H,而且換電池一定要關機~~
而腳架孔的設計就是點燃小弟『倒彈』的導火線,
止滑橡膠能與快拆版接觸摩擦的面積太小,這是在考驗快拆版的摩擦力嗎?
更過分的是,腳架孔的位置太偏後側,原本過高的手把已經不利上腳架後重心的平衡,
現在整個往後靠,裝上鏡頭後重心更往前跑,簡直就是要讓小腳架、小雲台難看就對了~~
後記:
其實,比起全片幅防手震,這邊的設計不知道簡單多少倍,
奈何sony卻沒有多用一點心,實在有點可惜,
光學鏡頭更新與電子元件(如對焦系統)進步都需要一些時間才能看的見成果,
這個部分慢了點,小弟可以理解與體諒,
但人體工學的思維,卻不應該被忽略,畢竟這是與用戶最直接接觸的不是嗎?
僅以此文聊表對minolta的懷念與對sony的期許,
後生小輩的狂妄之言還請前輩多多包涵與寬容,
不對的地方也請前輩們多多指教~~
Gabor
2008.10.16